岳飞
崇宁二年,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。
一个薄雾溟濛的清晨,一个哭声洪亮的男婴在一个破旧而干净的农家小院里呱呱落地。此时恰有一只大鸟飞来,盘旋院中。值此北辽屡屡犯境之际,男主人岳和有感而发,于是给儿子起名为岳飞,期盼他能重振山河。十九年后,一位英雄从这个小院走出。时至今日,回顾他精忠报国的事迹时,我们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以身许国 以忠为孝
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字,原承自岳母姚老夫人的家训“尽忠报国”。钦宗年间,金兵南侵,值此危急存亡之际,青年岳飞向母亲表达了以身许国、意欲上阵杀敌的辞别之意。岳母并没有挽留儿子,而是大义凛然地勉励他为国尽忠、以忠为孝。出发之前,岳飞长跪在母亲面前,母亲毅然在他背上刺下“尽忠报国”四个大字,作为送给他的家训。
此后的岁月里,岳飞血战沙场,北伐抗金,誓要收复河山。他驰骋沙场近二十年,经历战役一百余次,百战百胜,让金人闻风丧胆。岳飞之忠,宋高宗也屡屡赞叹:“国尔忘身,谁如卿者!”“非一意许国,谁肯如此!”收复六郡后,皇帝“手书‘精忠岳飞’字,制旗以赐之。”从此,“尽忠报国”便成了“精忠报国”。“尽忠报国”,是岳母教导岳飞的家训、家风;而“精忠报国”,则是岳飞回馈中华民族的国训、国风。
清廉节俭 不爱钱财
在宋朝,当将军是一件很容易发财的事。中兴四将中的张俊、刘光世都以钱多闻名,而“清贫大将军”五个字则是岳飞独有的标签。岳飞不蓄私财,据《枫窗小牍》记载,遇害以后,他的家产全被抄没,几经清点,也只有朝廷所赐玉带数条、铠甲兵器若干、米数斗和书几千卷而已。以岳飞枢密副使的官职,光俸钱一项每月最少就有三百贯,各种补贴数不胜数,打胜仗的赏赐一次就有几十万贯。但他把犒赏尽数分给将士,自己“一钱不私藏”,还常常拿出家产补助军用。
一次,一个士人问岳飞,怎么才能天下太平。岳飞答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: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。”在封建时代,官员能有如此高尚的品质实属不易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不仅以身作则,还常以此教导家人。
岳家家风清贫俭朴、吃苦耐劳。他自己奉身俭薄,粗茶淡饭。岳家的孩子除了读书,还要耕作,不许饮酒。岳飞常常教导孩子们说:“稼穑艰难,不可不知也。”平日他穿的只有粗麻衣服,有次他看见妻子李娃穿了缯帛,不禁流泪长叹:“我听说被掳掠去北方的皇后、妃子们都过着艰苦的生活,你既与我同甘共苦,又怎么能这么奢侈呢?”李娃深受教育,从此终身不穿绫罗绸缎。
玩物丧志,多余的物质享受会使人渐渐沉迷其中,乐不思蜀。节俭的家风,既能保持清廉的道德情操,更能守住内心那腔报国壮志。胜人者易,自胜者难。朴素、清贫并以此为乐,这正是英雄人物能自胜不息、攻无不克的地方。
父子上阵 舍生忘死
岳云被害时虽年仅23岁,但早因赫赫战功而名满天下。如果说岳飞给了儿子什么特殊待遇的话,那便是“受罚重于士,受奖后于士”。
宋代有“任子恩例”,规定高级官员的子孙享有当官的权利。这样的特权,岳飞一生只享受过一次。他把岳云的“恩例”让给了殉国名臣张所的儿子张宗本,对于自己的儿子,岳飞则要求他闯出一条“自立勋劳”的道路。
岳云12岁就被编入张宪的军队,当一个小士兵。一次,他练习骑马下坡,一时疏忽大意,战马滑倒在沟里。父亲大怒,当即重责他100军棍。主帅对自己的儿子要求竟如此之严!全军上下大震,军纪更为整肃。
岳飞对儿子的训练要求严格,对他作战的要求就更严格。1134年,岳家军第一次北伐,16岁的岳云在攻打随州的战斗中,冒着滚石和沸油,第一个爬上城头;1140年,郾城大战中,岳飞要求岳云率领骑兵直冲敌阵,并严厉地下令说:“不胜,先斩你!”颍昌之役中,岳云为增援部将王贵,率800铁骑,直冲数万人的敌阵,负伤100多处,人杀成血人,马杀成血马。由于作战勇猛,屡战屡胜,岳云在岳家军中获得了“赢官人”的美称。
对于岳家军其他将士的功劳,岳飞“丝毫必录”,但对于儿子所立的大功,岳飞却往往“匿功不报”。这样的事连张浚都接受不了,他说:“岳侯避宠荣一至此,廉则廉矣,然未得为公也!”岳飞答道:“君之驭臣,固不吝于厚赏;父之教子,岂可现以近功?”“匿功不报”,一方面是教子以建功报国为重、名利权位为轻,更重要的是谦让其他战士,以求和衷共济,上下一心。
身为岳飞的儿子,如果不是有伟大的报国壮志在支撑,又有几人能承受得了这样苛刻的父爱呢?从军11年里,岳云智勇超群,战功累累,若非岳飞之子,官位当远在“左武大夫”之上。然而,父母爱子则为之其计深远。岳飞所期许于爱子的,绝不是高官厚禄,而是淡泊名利、不计个人得失的报国心。